百年胶关:触摸中国经济跃动脉搏

发布时间:2017-10-17 09:14:58   人浏览 来源: 橡胶技术网

橡胶技术网 - 行业资讯

胶海关旧址。(青岛海关供图/图)

        五年,只不过是百年海关中的沧海一粟,但从青岛海关进出口商品数据变化,则可以触摸到中国经济跃动的最新脉搏。

        “解放军进城了。”那年端午节刚过,在胶海关工作一年多的张侃,清晨时就被屋外的脚步声吵醒。

        1949年6月2日的那一幕,时常萦绕在94岁的张侃老人心头。如今,张侃已从丹东路搬到团岛。他住的房子,依旧是上世纪建造的海关家属院,石上青苔,墙壁斑斑。

他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。

        在张侃老人的眼中,一切仿佛昨天却又恍如隔世:不仅外贸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连通关程序和监管工具都变得陌生。历史的加速度继续以五年为周期运转着。

与时代一起跃动的商品

        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以集装箱的方式进进出出,老人思绪又回到1949年。

        就在解放军进驻后的第二天,25岁的张侃像往常一样,穿过马路,进入那栋深灰色的办公大楼,在大楼东侧的平台上,他见到了军代表及其助理。

        “新中国发展经济肯定还需要这些人,所以心态平稳地迎接解放。”张侃回忆说,共产党实行的海关职员原职、原薪、原封不动的“三原”政策更能让他们心安。随后,胶海关也被正式更名为青岛海关。

        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“一穷二白”,进口物资以钢材、橡胶等工业物资和化肥等农用物资为主,出口物资则以粮食等初级农产品为主——尽管当时国内粮食紧缺。1982年,赵宏坤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青岛海关工作,对海关历史颇为熟稔。

      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进出口商品逐渐丰富起来。如今,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与1949年时期正好相反,粮食和原材料大量进口,工业制成品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。

        这五年,只不过是百年海关中的沧海一粟,但从青岛海关进出口商品数据变化,则可以触摸到中国经济跃动的脉搏。

       “2012年的时候,主要出口的工业物资是纺织品、印刷品、皮革等,它们都属于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。”一名海关关员观察到,从2015年开始,冰箱、空调、电视机、洗衣机和汽车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,逐渐占据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。

        背后的推动力正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。在张侃老人看来,连“洋火”(火柴)都要依赖进口的时代一去不返。

让“十关如一关”

        人如潮涌,物畅其流,货如轮转。

        今日的通关效率,足以让张侃老人惊讶。青岛海关提供的数据表明,2016年的每个工作日,青岛海关平均验放67亿人民币的进出口货物,验放2万余人次的进出境旅客。畅快的通关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轻松。

        “这5年,感觉来海关办业务总有新变化。”矫鹏涛是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一名资深报关业务员,海关的每一项改革都与其息息相关。

        他清晰记得,刚接触外贸进出口业务时,需要打印报关单、海运舱单、合同……到哪都得抱着一大摞,以致报关业务员们自我调侃,“单位最累的不是业务员,是打印机。”

        在张侃老人风华正茂的上世纪50年代,通关程序更为缓慢,“(当时)海关通常做法是报关、估价、查验、审核、放行,一套程序下来,要三到七天。”

        海关,作为“国门钥匙”与对外交往的窗口,向来都引领改革开放的先河。

        张侃回忆说,正因为“三到七天”的速度无法满足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,青岛海关率先推动改革:实行先查验放行再征税的方法,大大缩短货物进出港时间。

        海关始终是改革的排头兵。2005年10月,海关总署试点推行区域通关改革,规范和简化转关监管,实行跨关区“属地申报、口岸验放”。

        2012年起,海关全系统又开始推行“无纸化改革”,这不仅省去打印申报材料的人力、物力,还改变企业向海关申报的模式,大幅缩短通关时间。

        “现在,在公司点击一下鼠标,OK,申报完成。”坐在单位的办公椅前,矫鹏涛深感“无纸化改革”之益:申报数据均经过计算机自动审核,正常货物通关也就几秒钟的事,需要查验的单子也是“双随机”选定。

        “海关的信息化系统是一面镜子,折射出海关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和海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。”青岛海关关员张勇曾参与过信息系统设计。

        正值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中国及时发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。2015年3月30日,海关总署决定由青岛海关牵头,启动“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”改革。

        时任青岛海关关长臧玉健介绍,通关一体化就是要使“十关如一关”。其中,最重要的就是统一。无论是统一的通关中心,还是统一的申报、审单、作业平台,都意味着要打破地域限制和关区界线,形成“多地通关,如同一关”的通关格局。

         走进青岛海关黄岛报关大厅中,只有几名关员正在计算机前忙碌,柜台前再也不见熙熙攘攘的企业报关业务员,“现在大多数业务都可以网上办理。”

“守门员、前锋、服务员”

         早在1984年就已退休的张侃老人,自然没有体验到网上办公的便利,他的一生几乎奔波于办公室、货场与码头之间,尽管略比足球场大些。

        “80年代,海关从守门员走到了前锋位置。”赵宏坤说。

        改革开放之初,很多企业管理层并不了解开放政策,对外贸易发展缓慢。赵宏坤时常陪同海关领导走访基层生产一线,向政府官员、地方企业讲解关税优惠政策,算“经济账”,鼓励开展海外贸易。

        直到1992年11月,青岛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,当时被称为是“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最大、运作最灵活、政策最优惠”的境内关外。在保税区内,运入的货物享有“免证、免税、保税”的政策。

        “那场大雨是保税区海关事业风调雨顺的大吉兆。”曾在保税区海关筹备处工作半年多的姚玲玲回忆,1997年7月18日,保税区海关正式成立仪式刚结束,人员散尽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倾盆而下。

        这时,关区内的政府和企业已尝到对外贸易的甜头,再也不用海关关员“走街串户,苦口婆心”。于是,海关角色再次易位。

        “它必须得回到守门员的位置。”赵宏坤说。20世纪90年代,汽车、香烟和电器等走私颇为猖獗。1999年,青岛海关决定成立缉私局。

         形势倒逼着缉私局必须立刻步入正轨。那一年,拥有法学教育背景的赵宏坤从海关政策研究室调到缉私局工作。

        “从灰色、金色到红色,在延续传统榷关色彩的同时,海关又在改革浪潮中坚守国门,并将世界性特征引入中国,以适应不同的时代。”刘逸忱说,海关的职能不断进行调整着。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大力推行“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”改革。青岛海关积极落实“放管服”的要求,为创新创业营造“审批少、效率高、服务优”的良好环境之外,还做好“服务员”: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分析,并积极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等。

         如今,德国殖民者在青岛修建的海关大楼已成为供市民参观的博物馆,但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却迎来黄金时代,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
德国殖民者在青岛修建的海关大楼已成为博物馆,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图为对外开放的青岛海关博物馆。(视觉中国/图)



转自:橡胶技术网,橡胶行业门户网站!

橡胶人才网
橡胶技术网 www.sto.net.cn!
>更多相关文章
网友评论

首页 | 橡胶新闻 | 橡胶价格 | 市场数据 | 橡胶技术 | 资料下载 | 橡胶文化 | 橡胶标准 | 橡胶制品 | 橡胶管理 | 橡胶展会 | 胶网图片 | 橡胶招聘 | 橡胶人才 | 橡胶论坛
联系电话:021-59195925 咨询合作:13524284813 邮箱:loogo@163.com 橡胶技术网为你服务 QQ: 36656166
橡胶门户网 Copyright 2006-2020 胶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