橡胶技术网

特种橡胶制品
SPECIAL PURPOSE RUBBER PRODUCTS
2009 Vol.30 No.4 P.24-27

橡胶技术网

接枝改性法制备天然橡胶吸油材料的工艺研究

赵银梅  司鹏  林鸿基  廖双泉  廖建和 

摘 要: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,N,N′-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,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,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吸油性橡胶.研究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种类和用量、反应时间和温度、天然胶乳和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,并对吸油橡胶的吸油倍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.通过对煤油等几类油品的吸收对比,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.制得的吸油橡胶吸煤油最高可以达11.92g/g;吸四氯化碳为15.21g/g .
关键词:天然胶乳;吸油橡胶;吸油性能
分类号:TQ330.5  文献标识码:A

文章编号:1005-4030(2009)04-0024-04

Research on Natural Rubber Oil-absorbing Materials Prepared by Graft Modification

ZHAO Yin-mei  SI Peng  LIN Hong-ji  LIAO Shuang-quan  LIAO Jian-he 

基金项目: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(50739)
作者简介:赵银梅,女,云南昭通人,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.
作者单位:赵银梅(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,海南,儋州,571737) 
     司鹏(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,海南,儋州,571737) 
     林鸿基(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,海南,儋州,571737) 
     廖双泉(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,海南,儋州,571737) 
     廖建和(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,海南,儋州,571737) 

参考文献:

[1]蒋跃进.国家和地方油污染应急计划制定刍议[J].环境保护,2000,(6):8-10.
[2]凌芹,沈本贤,陈新忠.高效海上溢油分散剂的研制及评价[J].精细石油化工,2005,(2):15-19.
[3]陆晶晶.周美华.吸油材料的发展[J].东华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2,28(1):126-130.
[4]陈绍平.聚丙烯纤维在分离油水混合物中的应用[J].化学世界,1985,(5):172-174.
[5]三菱油化株式会社.自己膨润型吸油性材料制造方法油性物质回收.JP05 209017.1993.
[6]株式会社东京计画.吸油性树脂.JP 05 17537.1993.
[7]朱秀林,徐冬梅,郦雅芳,等.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[J].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,1995,11(1):19-23.
[8]叶先邮,张卫英,李晓.高吸油性树脂研究进展[J].合成树脂及塑科,2003,20(6):66-69.
[9]蒋必彪,朱亮,陈小严.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[J].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,1996,12(6):25-28.
[10]朱学文,郑淑君.高吸油树脂研究进展[J].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,2004,2(1):15-18.
[11]尹国强,崔英德,廖列文.高吸油性树脂的网络结构与性能[J].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,2003,9(16):149-152.
[12]徐萍英,单国荣,黄志明,等.含物理交联剂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和吸油性能[J].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,2002,18(2):133-137.
[13]周美华,陆晶晶,王巍.新型天然橡胶吸油树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[J].东华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3,29(5):90-94.
[14]尹国强,崔英德,康正.顺丁烯二酸二丁酯-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性能[J].精细石油化工,2002,(3):35-38.
[15]黄军左,郑秋霞,苏剑.交联剂和致孔剂对丙烯酸酯系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[J].化学与生物工程,2007,24(8):63-65.

收稿日期:2009年2月17日

出版日期:2009年8月31日

请看PDF全文